爱护爸妈的心
当我们一天天地长大,有能力赚钱养家,孝敬父母时,我们最希望的是:忙碌了一辈子的爸爸妈妈,年老时还能拥有健康的身体。
踏入老年阶段,身体的生理机能慢慢衰退,身体的代谢不如从前,抵抗力也渐渐下降,很多慢性疾病都会找上门,当中就包括了心脏病、三高问题,尤其是特别让人懊恼的高胆固醇。
为什么饮食清谈的爸妈胆固醇高居不下?
45岁以后,当妈妈看到自己的健检报告,发现胆固醇指数逐年上升时,也许会很疑惑,自己平时的饮食已经很清淡了,也常常运动,为什么胆固醇还是会高呢?其实,这是和更年期有关的。随着年龄增长,由于女性荷尔蒙(雌激素)大幅度下降,就随之丧失了保护心血管的能力,导致高密度胆固醇(‘好’的胆固醇)减少,低密度胆固醇(‘坏’的胆固醇)增加,因而提高了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而爸爸呢,可能没有高血压也没有糖尿病,但偏偏就是胆固醇高。
其实,胆固醇并不是没有用的。人体的新陈代谢,都需要它。体内的胆固醇有两个来源,大部分由肝脏合成,只有小部分来自膳食。体内胆固醇过高的话,会影响心脑血管的健康。
关于胆固醇的迷思
- 鸡蛋能吃, 不能吃 ?
鸡蛋和胆固醇,一直都扯不开关系。
事实上,鸡蛋含有优质的蛋白质,还有丰富的胆碱 (Choline),可健脑益智和增强记忆力。对于老人家来说,鸡蛋是最经济和最佳的蛋白质来源。对于健康的人来说,适量的摄取鸡蛋,比如1天1粒蛋,是不会影响体内胆固醇的,也不会因为吃了鸡蛋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
但是,对于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高的人群,比如糖尿病、高血压的人,或者已经患有心脏问题的人士,就不应该过量吃鸡蛋,一个星期两至三粒鸡蛋是还可以接受的。如果要天天吃,建议这类高风险的人群只吃蛋白。
而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士,最好是寻求医生和饮食治疗师的建议,以免吃进过多的蛋白质而增加肾脏的负担。
- 少吃肉类、海鲜, 就可能避免胆固醇?
根据美国 《2015-2020美国饮食指南》,已经不再限制胆固醇摄取量,转而建议限制反式脂肪 (trans fats)和饱和脂肪 (saturated fats)的摄取量。也就是说,食物中饱和脂肪对体内胆固醇的影响,远比食物本身含的胆固醇大很多。
肉类,尤其是红肉如牛肉、羊肉、猪肉、鸡皮等,含有很高的饱和脂肪,加上在经过油爆、油煎的烹调方式后,导致我们也一起把反式脂肪吃进去,导致体内胆固醇上升。所以,烹调方式很重要。
至于海鲜,建议不吃虾、蟹等胆固醇集中的头部和卵黄,再用健康的烹调方式例如蒸、水煮、焖、卤或烤,依据个人的健康状况,不过量的吃是没有太大问题的。但如果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,除了鱼类,还是建议不碰海鲜为佳。
总结来说,建议高胆固醇的爸妈:
- 限制高胆固醇食物如肝脏、海鲜类
- 限制饱和脂肪酸食物,如红肉、肥肉、猪油、牛油、酥油和奶油等乳制品等等
- 选择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,如橄榄油、玉米油、花生油
- 避免油炸、油煎或油酥的食物如猪皮、鸡皮、鸭皮等
- 选择清蒸、水煮、凉拌、烧烤或清炖的方式
- 多吃高纤维食物如燕麦、全谷类、蔬菜、水果
维持健康饮食之余,我们可以让爸爸妈妈在日常饮食中加入黑豆酢,来帮助降低胆固醇,预防动脉硬化,改善血液循环,同时也补充钙质预防骨骼疏松或关节退化。黑豆酢也可以促进消化和改善便秘问题。爱护爸妈的心,从饮食开始!